|
 |
|
東西文化的差異/戴高山
2022-01-22
|
|
|
|
 |
戴高山
一位企業家的兒子從英國回來,那日我們一起午餐。
席間,不管是他母親或姐姐幫他夾菜,或是說起曾經幫他做過什麼事,送他什麼東西了,他都會不斷地連聲說:“謝謝,謝謝!”
我在一邊聽久了,便笑著對他說:“這該是東西文化的差異吧!”
他開始有些疑惑,繼而聽明白了,就笑著說:“是啊沒錯!我在英國好幾年了,說‘謝謝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了!不管是外人幫助我,還是家人幫助我,我不連續說上幾聲‘謝謝’,就會感覺不習慣,感覺對人有所虧欠的!”
“嗯,沒錯!”我說:“英國男人多半比較紳士,見面讓人有種彬彬有禮的感覺,你在那邊久了,自然很受當地文化的影響!”
“那是!”他認同地說:“其實說來說去,無非就是一種文化上的差異吧!要是換在咱們家鄉,對父母兄弟姐妹的關心,如果你一直表示謝意的話,反倒會讓對方感覺到彆扭,感覺到見外,不是嗎?”
我點點頭!又聽他說:“在家裏,許多幫助就像是一種親情,一種關愛,對於受助者來說,只要報之以真誠感激的一笑,對方便心領意會了!”
我認同地再次點了點頭,感覺他說的話一點也沒錯,畢竟,這裏是他的祖國,是他的根,他從來沒有忘記過!
是的,中國人的親情認同感,似乎更體現在彼此的心領神會上,似乎都有一種心照不宣的幸福!這在外國人看來,似乎有些不是感激,而理所當然了。
所以,中國人無私的精神,讓我們養成了只對陌生人客套話的習慣,對親人卻少有表白,這樣對嗎?此時,我難置可否,但更尊重我們的表白!
打個比方說吧,就算不是親情關係,朋友間緣分久了,感情熟了,當一方想送另一方東西,而對方卻客套時,送東西的一方甚至會生氣地說:“你是不是把我當外人了?你要不拿走,以後就別來了,我也沒你這朋友!”
看看,是不是這樣子的?我不說,大家應該心裏明白,對吧!
所以,今天我說的這事,不代表我們可以不對家人說“謝謝”,也不代表我們一定要有西方人的啰嗦。而是說,在我們的國度裏,感恩往往是用心的,而不是你一直說“謝謝”,就會讓人感覺到高興了。反之,一些西方的煩瑣禮節,有時會讓親人之間,感覺有些不自在的。
所以,這只是一種文化上的差異,作為中國人,我們還是應該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。用真心真誠的善良來感恩,而不只是口頭上的客套。
|
|
|
戴高山
|
|
|
|